一、課題完成時間和資助經費
獲準立項資助的課題應于2019年3月15日以前完成。資助經費:重大課題每個課題資助10000元(含稅),重點課題每個課題資助5000元(含稅),一般課題每個課題資助2000元(含稅)。待提交研究成果并通過結項評審后一次性撥付。
二、相關要求
(一)課題選題。獲準立項的課題要在規定時間內、按照申報時論證的主要內容開展研究。需調整選題的,應在立項通知發出1個月以內(以文件落款時間為準)提出書面申請,擅自更改已立項課題選題的,視為自動放棄。
(二)課題報告。課題報告文本要按照規定的格式要求進行撰寫,應采用學術論文話語體系,不能采用公文、報告或其他形式的話語體系,應避免明顯的錯漏或筆誤;課題報告可以是一個總報告,也可以以一個總報告為主,輔以幾個子報告,只有子報告而沒有總報告的不予結項;課題報告字數要求:重大課題不能少于3萬字,重點課題不能少于2萬字,一般課題不能少于0.8萬字。
(三)研究時間。一般課題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不可延期;重點課題和重大課題不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的,可以書面申請延期,最多可延期1年,延期期間課題組負責人及其成員不得再申報市級社科基金其他課題,延期時間超過1年的視為自動放棄。
(四)相似度檢測。課題報告完成后,課題負責人應先自行進行相似度檢測(大雅相似度檢測,網址:http://dsa.dayainfo.com/),在上報成果時附上檢測報告,市社科聯將進行復檢。根據相關要求,相似度超過20%的要進行修改,超過30%的不予受理結項事宜;發現申報人將個人已發表的文章改頭換面作為課題報告提交的,直接予以撤項處理。
(五)結項驗收。成果提交后,市社科聯將組織專家對申請結項的課題進行評審驗收,其中重大課題和重點課題需要專門召開評審會議進行逐項評審,請課題負責人在做好成果上報的同時做好陳述準備。
附件:1.2018年度保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資助課題立項名單
2.常規課題報告(論文)寫作規范
保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18年6月25日
常規課題報告(論文)寫作規范
為了規范課題報告、論文撰寫,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可參照以下規范執行。
一、課題報告(論文)要求
課題報告(論文)應使用標準簡化漢字和法定的計量單位。課題報告(論文)中采用的術語、符號、代號全文必須統一,使用新的專業術語、縮略語、習慣用語,應加以注釋。
二、課題報告(論文)順序
課題報告(論文)一般應包括以下部分,并按以下順序裝訂:
(一)封面;
(二)目錄;
(三)中文摘要;
(四)關鍵詞;
(五)正文;
(六)附錄;
(七)參考文獻。
三、課題報告(論文)的規范要求
(一)封面。封面應包括課題報告(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單位、研究類型、學科分類等內容。學科分類可以參考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分類類別填寫;研究類型可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選擇填寫。
(二)目錄。目錄是課題報告(論文)的提綱,可以幫助讀者查閱內容中對應的頁號,頁號從正文開始直至全文結束。
(三)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一般包括:這項研究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完成了哪些工作(研究內容各過程的概括性敘述);獲得的主要結論;論文的新見解或論文內容中的創造性成果。例如,一篇8000~10000字的課題報告(論文),摘要字數以300字左右為宜。
(四)關鍵詞。關鍵詞數量一般為3~5個,每個關鍵詞的字數不超過5個;關鍵詞要能體現課題報告(論文)的主要內容,詞組符合學術規范;關鍵詞應用顯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例如:
關鍵詞:資產重組;市場反應;實證研究
(五)正文。正文是課題報告(論文)的主體,其寫作內容可因研究課題性質而不同。課題報告(論文)正文文字要精練通順,條理分明,邏輯嚴密,語言流暢,文字、圖表清晰整齊。
1.版式要求。正文字體為宋體小四號字為宜,字間距為標準,行間距為1.5倍行距。課題報告(論文)的頁邊距按以下標準設置:上邊距(天頭)為:30mm;下邊距(地腳)為: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其他格式要求
(1)標題格式要求
①課題報告(論文)題目,居中,小二號黑體;
②一級標題:首行縮進2字符,小三號黑體;
③二級標題:首行縮進2字符,四號楷體;
④三級及三級以下的標題:首行縮進2字符,小四號宋體;
⑤標題一般要簡明扼要,體現闡述內容的重點,無標點符號;
⑥全文各部分或章節的題目的“編號”要一致;
⑦社會科學類論文標題建議采用:一、(一)1.(1)的次序安排,一級標題序號后用頓號,三級標題序號后用齊底線黑點(西文句號),二、四級標題序號的括號外不用標點也不用空格;二、四級標題序號不用半括號表示,也不用半括號表示再下級序號;序號按標題層次順序采用。
文章段內若需層次表述,可采用“①②③④”序號,其序號后不用標點;段內如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表述,在其后加逗號;用“一”“二”“三”表述,在其后加頓號;用“1”“2”“3”表述,在其后用齊底線黑點(西文句號),用帶括號的“(1)”“(2)”“(3)”“(一)”“(二)”“(三)”表述,在序號后不加標點,不建議采用半個括號序號,如1)、一)等,也不建議采用外文字母作為序號。
(2)表格的要求
①表格要有:表格編號,表名(小四號加粗宋體),單位;表序和表名要居表上方正中,單位在表右上方(右對齊);
②表格中要注明“項目”(例如,數據的名稱、時間);
③資料來源要標明“作者、資料來源名稱、時間”用小五宋體,置表格左下方;
④表與上下正文之間各空一行。
例:
表1:1995—1998年工商銀行資產負債情況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5月。
(3)制圖的要求
①圖要有:編號,圖名(小四號宋體加粗),單位;圖序和圖名要居圖下方的正中;
②圖形要標明計量單位;
③圖的資料來源要示明“作者、來源名稱、時間”,用小五宋體,置圖左下方;
④圖與上下正文之間各空一行。
圖2:2015年印度水泥進口情況圖
(4)注釋
注釋主要用于對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作必要的解釋或說明。篇名、作者建議采用腳注的形式置于當頁頁腳,起始編號為“1”,每頁重新編號,序號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
①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63頁。
②高凌云,劉鐘欽:《對村鎮銀行信用風險防范的思考》,《農業經濟》2008年第5期,第53~54頁。
(六)附錄。附錄一般作為課題報告(論文)主體的補充項目。以下內容可以放附錄之內:
1.放在正文中過于冗長的公式推導;
2.為方便閱讀所需要的輔助性教學工具或表格;
3.重復性數據和圖表;
4.有關說明;
5.調查問卷等。
(七)參考文獻。
1.參考文獻的著錄采用順序編碼制,根據GB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規定,在引文處按課題報告(論文)中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表明引文具體出處的,可在序號后加圓括號注明頁碼或章、節、篇名,字體用小五宋體。
2.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要齊全,其排列順序以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為準;參考文獻列表時應以“參考文獻:”(左頂格)或“[參考文獻]”(居中)作為標識;序號左頂格,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示;每一條目的最后均以實心點結束。
3.參考文獻著錄的條目以小于正文的字號編排在文末。其格式為:
(1)專著、研究報告:[序號]作者(編者):《文獻題名》,出版社,出版年。例如:
[1]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華書局,1991年。
(2)期刊文章:[序號]作者(編者):《文獻題名》,《刊名》X年X期。例如:
[1]張武強:《積極發展村鎮銀行促進農村金融改革》《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年第11期。
(3)論文集:[序號]作者(編者):《論文集名》,出版社,出版年。例如:
[1]孫品一: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現代化特征。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科技編輯學論文集[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0-22。
(4)學位論文:[序號]作者:《題名》,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例如:
[1]張和生:《地質力學系統理論》,太原:太原理工大學,1998年。
(5)專利文獻:[序號]專利申請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公告日期。例如:
[1]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制備方案》,中國,88105607.3[P],1986-07-26。
(6)報紙文章:[序號]作者:《文獻題名》,《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
[1]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人民日報》,1998年12月25日(第10版)。
(7)電子文獻:[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的出版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例如:
[1]王明亮:《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8)各種未定型的文獻:[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出版社,出版年。例如:
[1]張永祿:《唐代長安詞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八)其他要求。
1.全文內的各章、各節內的標題及段落格式(含頂格或縮進)要一致;
2.全文內各章的體例要一致,例如,各章(節、目)是否有“導語”;
3.時間表示:使用“1999年10月”,不能使用“99年10月”或“1999.10”;
4.標題編號:要符合一般的學術規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號”“(一)、”或“(一、)”等不規范用法,標題結束處不能有標點符號;
5.全文差錯率不能超過萬分之二;
6.課題報告(論文)相似度檢測不能超過相關單位規定的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