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
隆陽區系由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域改劃,因地(區)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
隆陽古稱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義,又名蘭城,是云南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代的邊陲重鎮,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地。
周朝時期屬哀牢國首邑。
隆陽的設置,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后置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云南、邪龍、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云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后,永昌郡只“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龍移居永昌,后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余眾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于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于永昌,見樊綽《云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設永昌節度。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詔建長和國,后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后又為府,領永平縣。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于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于建寧(今干崖、鎮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
明朝廢行省制,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12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只領州一(騰沖)、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清初,沿用明制,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并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龍陵”之稱自此始。嘉慶25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沖、龍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干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洼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洼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后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龍陷于日寇,裁原設于騰龍邊區的行監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于昆明,后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于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于騰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德宏州與保山專區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著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劃為十八個區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
2000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保山地區和縣級保山市,設立地級保山市,保山市設立隆陽區,以原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域為隆陽區的行政區域。
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設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人民政府,下面仍轄20個鄉鎮。
2005年11月28日,隆陽區整區內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建置:1、撤銷永昌鎮,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3、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設立潞江鎮。4、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設立瓦窯鎮。5、將原老營鄉管轄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板橋鎮管轄。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隆陽區共設1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二、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4年,隆陽區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 4個民族鄉。 永昌街道、蘭城街道、板橋鎮、河圖鎮、漢莊鎮、蒲縹鎮、瓦窯鎮、潞江鎮、金雞鄉、辛街鄉、西邑鄉、丙麻鄉、瓦渡鄉、水寨鄉、瓦馬彝族白族鄉、瓦房彝族苗族鄉、楊柳白族彝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潞江農場、新城農場。
三、地理環境
(一)位置境域
隆陽區位于云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段,東經98°43′—99°26′和北緯24°46′—25°38′之間。地處怒江山脈尾部、高黎貢山山脈之中,鑲嵌于瀾滄江、怒江之間,東鄰大理州永平縣、保山市昌寧縣,南接保山市施甸縣、保山市龍陵縣,西與保山市騰沖縣相連,北與怒江州瀘水縣、大理州云龍縣交界,東距省會昆明486公里,西離中緬邊境279公里,全境東西寬78公里,南北長96公里,隆陽區擁有國土面積4855.51平方公里。
(二)地勢
隆陽區位于云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段。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壩子,面積149.9平方千米。
(三)水文
隆陽區境內河流眾多,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隆陽區分屬怒江、瀾滄江兩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條,總長580公里,較大的有怒江、瀾滄江、東河、瓦窯河、沖江河、蒲縹河、水長河、大沙河等。
(四)氣候
隆陽區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加之低緯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異較大的復雜地形,使隆陽區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熱、溫、寒三種氣候類型俱全。隆陽區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如春,終年常綠。最冷1月平均氣溫8.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7℃,年平均氣溫15.5℃, 年極端最高氣溫32.4℃,年極端最低氣溫-3.8℃。全年無霜期290天以上,冬春兩季雨量較少,夏秋兩季雨量較多,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6]
四、自然資源
(一)植物資源
1985年統計,全區約有高等植物1700余種,珍奇植物有禿杉、樹蕨、喬松、鐵杉、冷杉、香柏、云杉、高山櫟、實竹、楠木、紅椿、紅花木蓮、長蕊木蘭、滇藏木蘭、長喙厚樸、中緬木蓮、多花含笑、山玉蘭、永昌杜鵑、香果、香樟、鵝掌楸、水青土、云南黃連、銀杏、董棕、紅花油茶、雪上一枝蒿、大葉烏頭、龍眼、云南鐵杉、蒼山冷杉、怒江落葉松、垂枝香柏、滇藏杜英、印度木荷、峨嵋木荷、大頭茶、滇樟、西南樺、野櫻桃。部分古樹奇樹分別是:潞江新城農場的古檸檬、六十四醫院內的古攀枝花、玉皇閣旁的古榕、水寨平坡的古柏樹、瓦窯四棵樹的古茶花、蒲縹黃土坡的古紅椿、金雞將臺寺的古榕、寶山寺的古桂花、沙壩施家山的大茶花、實驗小學的榕樹包柏、榕樹包紫薇、榕樹包棠梨等。
(二)生物資源
隆陽區境內有鳥類70余種、獸類20余種、魚類20余種、昆蟲類2740余種。珍稀動物主要有羚羊、菲氏葉猴、白眉長臂猿、野牛、羚牛、華南虎、金絲猴、蘇門羚、毛冠麂、猻猴、白鷴、紅腹角雉、雪雉、小熊貓、孔雀、太陽鳥、相思鳥等。
(三)礦產資源
隆陽區境內主要礦藏有汞、銅、硫磺、鉛、錫、鈦鐵砂、金、銀、煤等多種礦產,且儲量豐富,保山壩區現已探明有資源儲量為2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當前城區內已民用)。
(四)水資源
流經隆陽境內的怒江地表水全區年平均降水總量57萬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205毫米,其中高黎貢山頂部年降水3500毫米,潞江壩約700毫米,保山壩約1000毫米,北部山區瓦窯、瓦馬、汶上等地1000-1500毫米。全區江河徑流量24.6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為157.5毫米,變化范圍在100-2700毫米。高值在高黎貢山頂部為2700毫米,低值在怒江河谷為100毫米,保山壩為250毫米。
五、人口民族
(一)人口
2010年,隆陽區普查時點常住人口為935618人。隆陽區共有家庭戶228949戶,家庭戶人口為88687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87人。隆陽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70883人,占50.33%;女性人口為464735人,占49.67%。隆陽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81499人,占19.40%;15—59歲人口為637647人,占68.15%;60歲及以上人口為116472人,占12.4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82346人,占8.80%。
2010年,隆陽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3583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742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31797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7486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2010年,隆陽區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63380人,占28.1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2238人,占71.85%。
(二)民族
2010年,隆陽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805353人,占86.08%;少數民族人口為130265人,占13.92%。其中,彝族人口為42320人,占4.52%;白族人口為40401人,占4.32%;傣族人口為20133人,占2.15%;傈僳族人口為12728人,占1.36%;苗族人口為4596人,占0.49%;回族人口為3496人,占0.37%;滿族人口為1413人,占0.15%;德昂族人口為1075人,占0.11%。
2010年,隆陽區有彝族、白族、傣族、僳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他有壯族、拉祜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六、經濟
(一)概況
2013年,隆陽區生產總值完成1680006萬元,比2012年增長1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4105萬元,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572129萬元,增長12.6%,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06743萬元,增長11.9%,建筑業增加值165386萬元,增長14.7%;第三產業增加值683772萬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的比重由上年的25.5:34.6:39.9調整為25.2:34.1:40.7。人均生產總值17666元,增長10.5%。
(二)第一產業
2007年,隆陽區現有農業耕地68.24萬畝,林業用地418.5萬畝,其中有林地278.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55%。按氣候和地形劃分,隆陽區大體可分為溫和壩區、亞熱帶區、溫涼山區和高寒山區四個農業自然經濟區域。以保山壩為主的溫和壩區,素有“滇西糧倉”之稱,面積533平方公里,現有農耕地20余萬畝,一年兩熟,盛產稻米、包谷、小麥、蠶豆,歷來是云南糧食生產區和重要糧食基地,是國家和云南省先后投資建設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養豬業亦較發達,是國家級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隆陽區生產的蠶繭在東南亞享有盛譽,每繭絲長1150米,為全國之冠。
2013年,隆陽區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2544萬元,比2012年增長7.7%。其中:農業產值332040萬元,增長6.6%;林業產值79364萬元,增長1.9%;畜牧業產值264795萬元,增長11.2%;漁業產值14003萬元,增長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342萬元,增長6.0%。
2013年,隆陽區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9.11萬畝,比2012年增加0.45萬畝;油料種植面積7.96萬畝,增加0.13萬畝;甘蔗種植面積12.98萬畝,減少0.42萬畝;煙葉種植面積14.41萬畝,減少1.02萬畝,其中烤煙面積11.73萬畝,減少0.08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0.45萬畝,增加1.86萬畝;咖啡種植面積16.31萬畝,增加1.84萬畝;茶葉種植面積6.32萬畝,減少0.05萬畝。
(三)第二產業
2013年,隆陽區全年工業完成現價總產值1502345萬元,比2012年增長25.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1017228萬元,增長32.66%。按輕重工業分:規模以上輕工業完成總產值568111萬元,增長1.26倍,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總產值449117萬元,下降15.54%。全年工業實現增加值406743萬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
2013年,隆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52754萬元,比2012年增長99.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稅111773萬元,增長69.2%;私人控股企業實現利稅22348萬元,增長1.0倍;港澳臺及外商控股企業實現利稅13862萬元,增長2.4倍。
2013年,隆陽區年末擁有資質建筑業企業42個,平均從業人員3.02萬人。完成建筑業產值527498萬元,增長15.0%。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92.2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63.0萬平方米。
(四)第三產業
2013年,隆陽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0321萬元,比2012年增長13.9%。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49821萬元,增長15.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50501萬元,增長8.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2596萬元,增長1.6倍;零售業零售額586506萬元,增長10.1%;住宿業零售額5968萬元,增長7.6%;餐飲業零售額75250萬元,增長16.8%。
2013年,隆陽區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類零售額增長47.9%;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58.5%;飲食類零售額增長11.9%;五金、辦公用品類零售額增長10.2%;書報雜志類零售額增長28.6%;服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95.7%;中西藥品類零售額增長57.7%;汽車類零售額增長33.4%。
2013年,隆陽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342892萬元,比2012年增長20.8%。其中,單位存款余額990737萬元,增長19.5%;個人存款余額1289472萬元,增長21.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623978萬元,增長20.6%,其中短期貸款余額415320萬元,增長17.4%,中長期貸款余額1208538,增長21.8%。
七、社會事業
(一)教育
2013年,隆陽區內有各級各類學校562所。其中:小學335所(完小174所、教學點28個),完全中學12所,高級中學1所,十二年一貫制1所,初級中學22所,幼兒園160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2所。附設幼兒學前班的小學有162個。本年優化撤并校點共9個。
2013年,隆陽區在校學生總數145217人。其中:小學在校生64707人,初中在校生3596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7438人,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2520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361人,在校幼兒24227人(其中:學前班6017人)。
(二)科技
2013年,隆陽區共爭取省、市科技扶持項目26項,實施區級科技項目11項,投入科技經費676萬元;爭取中國科協和省市各類科普立項5個、資金56萬元;共申請專利58件,已獲授權39件;有區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3個。舉辦了隆陽區第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賽作品1709件。隆陽區累計有科技入戶示范村181個,核心示范戶16950戶;組織科技培訓18場次、培訓3500人次,發放資料1萬余份,覆蓋隆陽區4萬余人次。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15次,實用技術培訓27次,發放各類科技宣傳資料3.76萬份,農村實用技術手冊15種、27000冊;開展科普宣傳15次,發放科普資料16種、11.2萬份。隆陽區有科普惠農服務站4個,科普圖書室210個,各類農技協會119個,會員7050人。
(三)社會保障
2013年,隆陽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58萬人,全年共發放基本養老金2232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1.6萬人,全年共發放失業金169.76萬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4.9萬人,支付醫療保險金12545萬元;工傷保險參保24055人;生育保險參保18647人;隆陽區農村養老保險參保44.87萬人,全年共發放養老保險金7879.5萬元。
2013年,隆陽區共安排下撥災區生活救濟款767萬元,下撥恢復重建資金29.5萬元;年末共有優撫對象34889人,落實重點優撫對象7324人,全年共發放各類補助金2600.11萬元。
(四)環境保護
2013年,隆陽區完成人工造林面積8.26萬畝,全民義務植樹180萬株,森林覆蓋率55.5%。隆陽區林業用地面積490.99萬畝,區劃商品林315.28萬畝,公益林143.15萬畝。國家公益林62.34萬畝,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林56.84萬畝,江河兩岸水源涵養林20.61萬畝,水土流失嚴重區水土保持林35.07萬畝。
八、交通
隆陽區有國道320線(大保高速公路)橫穿其境,使其成為內聯滇西各地州的交通樞紐,外通緬甸陸上口岸的重要通道。截止到2007年隆陽區區內公路全長2000多公里,是建國前的8倍。隆陽有可起降波音737的二級機場。
九、歷史文化
(一)民族風情
保山白族:
保山市的白族分為兩支,一支是與云南大理相同的白族,另一支的有其自身的特色,他在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上同云南大理的白族有很大的不同。在服飾上一反云南大理白族服飾的的清新、明快、耀眼,而是以一種沉著、凝重、古樸的感覺出現在你面前。女子的整個服飾以深沉的黑調為主,搭配紅、青、綠、白等色彩。這種民族主要生活在保山市芒寬及保山市西山一帶。
苗族打歌:
保山苗族主要分布于芒寬、瓦馬、丙麻、水寨各鄉范圍。具有長久的歷史文化。“打歌”為苗族傳統民間藝術,丙麻一帶的苗族尤為喜愛并經常進行。除重大節日外,平時亦時常舉行。丙麻的打歌形式甚為獨特,許多地方“打歌”只用樂器伴奏,只跳不唱,而丙麻一帶的苗族打歌,則邊跳邊唱,參加者多為青年男女,打起歌來(舞蹈),十分歡快熱烈。伴奏樂器有竹笛、直簫、蘆笙等,竹笛為領舞者。
太平簫:
太平簫,本市苗族特有的古傳民族民間樂器,苗語稱“漲本都”。長約1米,直徑3-4厘米,直斜吹奏,音量較小,然音色純美,樂曲有孤兒調、散心調等。該器樂在云南省民族文藝匯演中,引起國內及日本專家的高度重視。
刀桿節:
騰沖、龍陵一帶傈僳族同胞特的傳統節日,相傳為經念明初率軍“三征麓川”、安定邊疆的兵部尚書王驥而興。 其主要活動有:二月初七“洗火澡”, 二月初八“上刀桿”。“洗火澡”也下稱“下火海”,表演者赤足在通紅的炭火堆里舞蹈、翻滾,并捧炭火“洗臉”;“上刀桿”也稱“上刀山”,表演者赤足迎刃,在用數十把鋒利鋼刀架起的云梯上從容攀登。表演驚心動魂,充分顯示出傈僳人民剽悍勇武的民族性格。
永昌鈸舞:
保山彝族,分布于瓦房、瓦馬、瓦窯、楊柳及蒲縹、上江、丙麻等鄉寨。擦大鈸屬彝族傳統舞蹈且帶有武術性質。彝語叫“大鈸聚自得”。流布于瓦房的徐掌、四棵樹、白龍井、梅蘭山、楊柳壩等地方。逢婚喪嫁聚時舉行。參舞者4、6、8、10人不等,女人諱跳,表演者全系男人,器樂有嗩吶、大鈸、小鈸、鐃子、芒、鑼、大鼓、小鼓。演跳時常戴面具或化裝成孫悟空、唐僧、八戒、沙僧,或彝家仙女,或其它形象。大鈸扮演者即領舞者居中主跳,伴奏伴演者環繞周圍,因領者舞姿極為活躍多變,且節奏鮮明,氛圍磅礴,故稱擦大鈸。多采用對跳、串花、蹬腳、蹉腳等藝術套路。 代表保山地區參加了昆明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的行進節目表演并獲得表演一等獎、組織一等獎。
德昂族水鼓舞:
德昂族在保山市有人口近千人,聚居于潞江壩大溝邊、白寨、芒彥。具有豐富絢麗的傳統文化。水鼓舞是保山德昂族獨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語叫“嗄格楞當”,多系喜慶時舉行。領舞者打著水鼓、大鈸、大芒率眾起舞,水鼓是主要道具,敲打前在鼓身中間一小孔加進約一斤重的清水或水酒,使鼓面濕潤而以鼓皮潮濕而得名,濕潤的水鼓能發出更有特色的音響。水鼓通常重三、四十斤,表演者將水鼓挎于脖頸,身體微彎,以手擊鼓,左手拍打小頭鼓面,右手錘出大頭鼓面。
(二)當地特產
保山綠豆:
“保山綠豆”為地道的保山特有品種。與一般蠶豆相比,它小巧玲瓏:未經加工之時,豆殼潔白光亮,豆瓣卻通體翠綠,直透于心,故保山人給它取了個名字——透心綠。
保山人種植透心綠并用透心綠加工炮制特色零食泡炒豆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以往泡炒豆均為農家自種、自炒、自銷,經營規模不大,20世紀90年代后,一些廠商用現代設備和工藝相繼開發出了“森力神”、“同心”等品牌的透心綠深加工系列產品,從而使這一傳統風味小食走出保山。
十、旅游編輯
(一)概況
隆陽區有旅游景區(點)29個,其中國家級品牌景點5個(高黎貢山國家公園百花嶺景區、潞江壩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北廟水庫水利風景名勝區、漢營遺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品牌景點9個,AA級景區4個。
(二)主要景點
高黎貢山國家公園百花嶺景區:
百花嶺位于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南段東坡,距保山市區119公里,江苴古鎮位于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南段西坡,距騰沖縣城39公里,交通方便。景點:百花嶺—江苴生態旅游區景區集原始森林垂直分布、珍稀動植物、溫泉、瀑布、南方絲綢古道、滇西抗日戰場、少數民族風情等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是高黎貢山的一個窗口、縮影。
太保公園:
太保公園位于保山城西,各主要入口都與城區街道相連,交通十分方便。公園總面積10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0.5%,包括玉皇閣、平場子、武侯祠、易羅池等主要景點,2001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2003年被評為云南省級森林公園。
永昌文化園:
永昌文化園始建于2000年,占地面積255畝,以“三館”也就是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為主,包括文化廣場、雕塑、蘭花村、佳新溫泉等。
落水洞:
保山壩子東南是和緩的山嶺,從壩區北來的東河進入山嶺后,在漢莊鎮的清水和丙麻鄉的秧田寨先后流經了兩段暗河,本地人把兩段暗河的入口之處均稱為落水洞。
巖羊溝:
巖羊溝,地處保山楊柳鄉麻河村與紅豆樹村之間,修于清道光年間,是保山開鑿較早現仍基本保持原貌的人工古渠。(文章來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