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銘
保山社科網
發布時間:2014-07-03 10:53:11
稿源:本網
字體:
大 中 小
免費訂閱“保山手機快訊”,發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微信公眾賬號:baoshanxinwen

耿德銘,筆名戈矛、馬馳。1935年1月生于保山城。大學自學考試肄業。1950年1月參加工作。20世紀50至70年代在隆陽區、施甸縣的七個民族鄉和德宏、大理的一些民族鄉村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民族歷史文化調查,參加了隆陽區若干歷史人物、文物古跡保護的調查討論。期間曾任土改中隊秘書、縣委調研組長、“四清”工作團辦公室副主任、《保山報》副總編輯等職務。1984年調保山地區文物管理所工作后,在保山5縣區的52個鄉鎮和怒江、德宏、西雙版納、大理、昆明等州市參與和主持了200多處(次)文物、考古調查、發掘,察看和識讀了數萬件(項)地上地下文物遺跡和國家、民間保存文物;1989年參加了被稱中國“考古黃埔班”的北京大學山西侯馬野外培訓70多天;1993年6月1日被北京中國考古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副研究員。1995年1月退休返聘后,擔任《永昌文化報》副主編、市博物館總編審、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文物科負責人等工作,至今仍供職于市文廣局,兼任市政協常委、社科聯名譽主席、史志學會名譽會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僑聯顧問、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省市五種社科期刊的特聘撰稿人、編委、顧問,并為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民族學會等5個學會成員。先后在《考古》、《農業考古》、《文物與考古》、《抗日戰爭研究》、《東南文化》、《中國西南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思想戰線》《云南社會科學》、《云師大學報》、《社會主義論壇》、《云南教育學院學報》、《民族藝術研究》、《云南民俗研究集刊》、《云南文史》、《云南古人類研究簡報》、《云南史志》、《云南城市規劃》、《邊疆文藝》、《新中國婦女》、《大觀周刊》、《四川文物》、《云南文物》、《保山學院學報》、《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中國文物報》、《新華日報》、《云南日報》、《保山日報》及京川滇其它報刊發表各類著作200多萬字。出版有專著《哀牢文化研究》、《哀牢國與哀牢文化》、《滇西抗戰史證》、《保山文史縱橫》和主撰兼執行副主編或特邀審稿的《保山史前考古》、《保山歷史文化辭典》、《保山掌故》、《保山鄉土教材》等著作。學術著作集中研究以保山為腹心的滇西地方歷史文化,重點課題是構建哀牢文化(新、舊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商周秦漢時代的青銅文化—鐵器時代早期的永昌文化),探討抗日戰爭滇西戰役文化遺產的類型、分布和地域、民族、戰爭形態等特點,兼及本區域其它歷史文化的開拓研探。著作被收入了《中國軍事文庫》、《中國當代社科論文選粹》、《中國少數民族文史資料書系》、《中國文物地圖集(項目文字說明)》、《云南特色文化》、《云南人類起源和史前文化》、《南方絲路文化論》、《云南文物古跡大全》、《艾思奇紀念文集》、《保山發展研究》等40種文集、叢書、史志、年鑒,并為《云南通史》、《中國考古學年鑒》、《新時期領導干部學習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新華文摘》等一些出版物摘編、列目、引證,北京、石家莊、云南、香港、美國報刊評述推介。改革開放以來,獲省政府、西南西北地區優秀科技圖書評審委員會、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宣傳、文化、科研機構優秀著作、先進工作者等獎勵42項,并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等稱號。
編輯:李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