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設施滯后是阻礙城鄉統籌的主要瓶頸
礎設施滯后是阻礙城鄉統籌的主要瓶頸之一,但基礎設施如何制約和影響城鄉統籌,這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認識不深。
首先,基礎設施滯后影響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滯后的基礎設施導致中國大部分的山區農村勞動力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放。農村土地,要么被撂荒,要么僅維持著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而且是依靠一個不穩定群體(外出務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的兼業群體)和一個脆弱的群體(老人、婦女、兒童為主)作為支撐,這將影響到我國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
其次,基礎設施滯后制約市場資源的自由流動。農業基礎設施滯后不僅制約了農村的勞動力、農產品及其他資源快捷進入市場,更重要的是制約了社會資源在農村與大市場之間自由流動,特別是制約了現代化耕作技術設備進入田間地頭,從而使農民無法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山區農村難以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業產業組織形式不可能發生真正改變,這樣不僅不能吸引市場上優秀的勞動力或經營人才進入農村,而且村里自己的優秀勞動力也留不住。農業在國家層面是基礎產業,而在今天的勞動力則是一種兼職,農村在城鄉統籌過程中被“城市化”(即“空殼村”)。
再次,基礎設施滯后影響國家的產業基礎。如果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缺乏真正的產業工人,沒有職業農民,那么,很大一部分勞動力不得不在一產、二產、三產之間游走。對于他們而言,沒有真正的職業或專業可言,由于從業時間不穩定,職業技能缺乏積累和提升的基礎,從而制約了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影響著我國產業基礎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如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統籌規劃,科學論證。國家歷來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資金零散、渠道分化,效果弱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設計的科學化,不僅能為國家節約投資,還能提高工程的社會效益。因此,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有科學的規劃加以統籌,做到區域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功能之間的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做到一個規劃,一次建設,幾十年管用。同時,農村的地質地貌、村落布局各不相同,對農村的道路、溝渠、電網的規劃設計應加強指導,評審論證也要科學嚴謹,不能紙上談兵。
其次,國家主導,社會參與。在科學的規劃確定以后,可以形成由國家主導的多元化投資機制。農業是糧食的產業載體,糧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農業基礎設施不僅影響著糧食生產,而且影響著國家第二、三產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是戰略性的,也是導向性的;土地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涉農企業對原料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應該作為政府的準入條件;同時,涉農企業對原料基地基礎設施的投入,是提高基地勞動生產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對土地整治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引入民間資本,并以整體性的特許經營或增值部分權益轉讓等形式獲取回報。
再次,建設和管理相結合。重建設輕管理,是農業基礎設施非常突出的問題,很多項目在爭取時全力以赴,到手后卻萬事大吉,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維護更是無人問津。這也是國家多年的投入,難以形成有效累加的主要原因。廣大基層群眾在具體實踐中創造了很多好的經驗和辦法,保山市煙草公司對煙區的投入,不僅在投資管理上有許多創新,而且在設施的后續使用和維護方面都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應該大力推廣,指導實踐。當然,基層政府是轄區內各種基礎設施管理維護的第一責任主體,負有最基本的責任。